终生教职与基本正确的长期研究计划

【按:tenure通常译为“终身教职”,但延续司马迁“高山景行”和韦伯《以学术为志业》的精神,我更偏好译为“终生教职”】全文1700字

昨天(2021.10.14)学院开青年教师交流会,孙祥准备了个ppt,挂了魏立佳和我的名。里面用到我之前想过的一个表述,树立“基本正确的长期研究计划”。后来提问环节书记就问这是什么意思,然后这个问题就转给了作为参(chi)会(gua)群众的我。猝不及防,叨叨一通,不系统、不到位,浪费了大家的时间。今天重新梳理一下。

这个“基本正确的长期研究计划”,按照老一辈学者的说法,叫“凝练学术方向,沉淀研究心得”。这12个字高度概括,高屋建瓴。结合现在的经济学研究范式,就转换到“基本正确的长期研究计划”上了。

写过基金申请书就知道什么是研究计划。面向未来,至少包括领域、问题、理论、方法、预期结论、现实意义这六个部分。长期研究计划,就是选定领域里一系列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在恰当理论指导下通过科学规范的方法,逼近或反证预期结论,提炼现实意义的过程。

“长期”未必有明确期限,可以是5年甚至更长,以致终生。但不应过短。什么标准呢?我的看法是能经过一个研究热潮周期的考验。换句话说,一个长期研究计划,应该可以熬过一轮研究热潮-低谷的周期。经济学不少研究和经济周期相伴,以此为对照,这个计划应该能支持8年而不被彻底遗弃。换句话说,今天做的研究,8-10年后看,依然有意义。当然“意义”就跟“好”、“主流”这些概念一样,莫衷一是。我只能说,至少能做到自己完全说服自己。

“基本正确”又是一个模糊的提法。我的看法是,这个长期研究计划的内容和意义,应该是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这里的学术界,既有领域小同行,也有学科大同行,甚至包括非同行如期刊专职编辑、基金管理领导、学校学术委员会。“基本正确”,也可以理解为研究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从理论角度看,这是指研究主流理论问题,特别是方法论问题更需要主流,而不是发明概念、自说自话、圈地自萌。从实证角度看,这是指重大现实问题。可以是写到19大报告或者十四五规划纲要里的问题,也可以是更纯学术或历史导向的问题,不一而足。

“终生教职”这种制度安排,某种程度上就是给大学老师探索“基本正确的长期研究计划”的一个机会。我知道这里面有不少理想主义成分,但就像我给“人性与历史”课程的定位,大学就不就应当是一个用理想主义包容性打败精致利己主义狭隘性的地方吗?学生如此,年轻老师亦如此。

这个探索的过程是两方面的。一方面需要向学院、学校提供足够的证据,说明自己有能力找到并执行一个“基本正确的长期研究计划”。换句话说,需要通过高质量,尽管可能是短期性、热点性的研究,证明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探索一定是个依赖主观能动性的活计,也是一个持续不断提高自身研究实力的过程——如上面所说,“沉淀研究心得”。博士的训练再扎实,在探索过程中也会发现诸多个人知识结构和研究基础的缺陷:数据,文献,理论,方法,都可能有制约短板。这需要通过持续、有目的性的学习来克服。一句话,缺什么,补什么。

通常的预聘阶段是有期限限制的,国内的情况,3/6/8/9/12年,花样繁多。这就必然要求上面两方面兼顾平衡:只考虑“长期计划”,短期内没成果,说服不了人;只考虑“短期发表”,后续乏力也很尴尬——特别是,刚起步几年有激情、冲劲,愿意突破舒适区;时间长了,家庭、精力、琐事种种问题,都是再度谋求“长期计划”的阻力。此外,按照目前国内大学持久考核的内卷管理/激励模式,学者很难达到长聘即躺平的状态,客观上也要求有“长期计划”。

最后提一点,确立“长期计划”的标准,可以有这几方面:掌握学科的发展历程,了解主要学科阵地,熟悉老中青三代同行的工作,与领域内前沿同行保持密切联系,知晓前沿研究数据、理论、方法难点所在,与同行就“基本正确”的主流问题达成一致,明确自己针对“长期计划”的要求需要补充的知识技能,具备组织团队——包括学生与校内外合作者——的基础与能力。概括起来,知己知彼。如果用一个具体的指标来衡量,那就是具备写作并发表计划研究领域的综述的能力;发不发是一回事,知之是核心。

以上,略述为记。

【致谢】上面很多问题和陈老师深入讨论过,也和诸多学友持续不断切磋精进,一并感谢!

【2021/10/18补】中科院物理学家曹则贤在采访中有一段话说得很精辟:“我们必须得承认,在数学和物理领域,真正的大家,十有八九都是经济条件好的。人一生的时间并不多,如果想有成就,就得能够顺着自己选择的方向专心致志地做下去。如果你还要想着今天饭的事情,想着哪个职业好找工作,哪个课题能申请到基金,成就自然也不会太高。这也是我后来为什么特别强调,一定不要让值得培养的人才被吃饭的问题困扰。同时也提醒大家一定要把志向放的高远一点,你的境界高了,未来的成就也一定是高的,这点其实非常重要。”

【2021/10/27补】纪念胡旭东的文章《一个北大老师和他建立的无形学院》一文中,引述了胡旭东的一首诗,摘录在此:

《藏獒大学》

把一百个讲师关进笼子里。
扔给他们臭袜子、住房公积金、被拐卖的
失足论文的脏器,让他们吼叫着,
互相撕咬。最后剩下的那个
将被从笼子里放出来,成为副教授。

【补】精要版:厦门大学2021年12月3日的简短报告 [ ppt ]

, , ,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